close
「冷山」補遺-殘缺的美感
所有人都會祈禱英曼平安歸來,但他終究在終場前,以勇士姿態,和逃逸的保安隊員槍戰對決,面對敵人再也不逃,選擇愛人再也不棄,但敵人亡了,他也死了!就這樣離開冷山、告別艾達,沒有人想要這樣的結局,但…
英曼的死,確是令人覺得遺憾,讓我想起「教會」一片,終場後,我也是楞在戲院,不肯離去,「怎會這樣,好人就這樣走了!」
不過,以戲劇張力和文學角度來講,悲劇的結果是必然的。你可以想像如果英曼未中槍,那樣片尾只是闔家團圓,嬌妻美眷盈繞,不僅會沖淡整部片營造的悲劇情緒,而且也乏味。因為喜劇輕巧討喜,但不耐咀嚼,一陣笑語,心情放鬆,之後你的感情與思想是不會有多少沈澱與反饋的。整部劇蘊釀的色調和氛圍,最終是走向悲劇的,人的命運可不是簡單「好人有好報」、「報應不爽」可以定論的,回想三個北軍在小寡婦家的過程,最後被小寡婦殺死的軍人,反而是最不該殺的,他尚有悲憫與仁慈之心,幫小嬰兒包上衣服,但在悲憤的小寡婦眼中已無法分辨。
如果英曼不死,劇中對戰爭的控訴就不夠強烈,也造成只是一般「苦守寒窯王寶釧」的俗世故事而已。
我心中只是不捨與難過,但眼淚未掉,因為這段過程,英曼未馬上倒下,而是緩慢而迂迴地倒下,再來艾達也沒有被刻意強調其悲傷,痛苦,一切太突然,也極自然(如上所述),鏡頭在白雪中暈染出一片紅,然後就轉結尾。
我沒寫英曼之死,一方面是不想完整講出結局,那會讓想看的人知道結果而沒興趣,另外也是覺得有所不忍提及,所以英曼的死亡對一個觀者而言,是極有印象,也極有情感的,令人心生感歎,但情感卻充滿飽和的懷想與追思,這就夠了,文學與電影造成的想像與聯結,代替了電影本身的影象,成為一個殘缺的美感。
不過,以戲劇張力和文學角度來講,悲劇的結果是必然的。你可以想像如果英曼未中槍,那樣片尾只是闔家團圓,嬌妻美眷盈繞,不僅會沖淡整部片營造的悲劇情緒,而且也乏味。因為喜劇輕巧討喜,但不耐咀嚼,一陣笑語,心情放鬆,之後你的感情與思想是不會有多少沈澱與反饋的。整部劇蘊釀的色調和氛圍,最終是走向悲劇的,人的命運可不是簡單「好人有好報」、「報應不爽」可以定論的,回想三個北軍在小寡婦家的過程,最後被小寡婦殺死的軍人,反而是最不該殺的,他尚有悲憫與仁慈之心,幫小嬰兒包上衣服,但在悲憤的小寡婦眼中已無法分辨。
如果英曼不死,劇中對戰爭的控訴就不夠強烈,也造成只是一般「苦守寒窯王寶釧」的俗世故事而已。
我心中只是不捨與難過,但眼淚未掉,因為這段過程,英曼未馬上倒下,而是緩慢而迂迴地倒下,再來艾達也沒有被刻意強調其悲傷,痛苦,一切太突然,也極自然(如上所述),鏡頭在白雪中暈染出一片紅,然後就轉結尾。
我沒寫英曼之死,一方面是不想完整講出結局,那會讓想看的人知道結果而沒興趣,另外也是覺得有所不忍提及,所以英曼的死亡對一個觀者而言,是極有印象,也極有情感的,令人心生感歎,但情感卻充滿飽和的懷想與追思,這就夠了,文學與電影造成的想像與聯結,代替了電影本身的影象,成為一個殘缺的美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