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安:
我對吳淡如的文章並非很欣賞,因為我以前覺得他太誇大私人的情感,且生活小節鋪陳太甚,有些閨秀的細巧,但無可觀之處,也乏啟迪心靈的力量,當然,有相當的個人偏見在內。
但這篇文章不講高調,切入生活的本質,引例頗具說服力,加上援引我喜歡的作家赫曼赫塞那句也曾波動我心的話:人生有沒有意義不是我們的責任,讓生活過得有意義才是我們的責任。
如果你年少時,未曾探尋所謂人生的意義,而現今也未追求生活的義意或樂趣,那至少讀讀這文章,想想什麼令你有所盼望與喜樂,就一定有收益。
此篇原載於今年一月十四日中華副刊上,也是我特別為各位親愛的朋友而打字的,願你喜歡!
克偉
<一念之間>「人生的意義」的意義 ◎吳淡如
你有沒有想過,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總不是只來吃喝拉撒睡就過了一生吧?「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應該都會在某一個防不勝防的時候,鑽進早熟少年的腦海裡作怪。但我確信,沒有人得到過「正確答案」。
唸高中時,這個問題開始隨著一大堆生澀的存在主義書籍,嚴肅的進入我的腦袋,想來想去,把我弄得一個頭兩個大,整天表情都染上愁雲慘霧,後來我看到作家赫曼赫塞的一句話,決定放自己一馬。這句話對我影響深遠:人生有沒有意義不是我們的責任,讓生活過得有意義才是我們的責任。
人生的意義,既然不是我們平凡的大腦想得出來的,那麼,就把日子過好,也算對得起自己了。
其實,所謂哲學家或心理學家的存在,不過是在思索著種種和「人生的意義」有關的書,我覺得有一位心理學家V.FRANKL的具體分析還蠻平易人的。他說,人生意義很重要,有意義,人才活得下去,沒意義,就會自尋滅亡。怎樣找到人生意義呢?
一是,有事可以做,可以肯定自己,二是,有人會關心你,有你可以關心的人,三是,願意承受自己的遭遇。
有事可以做,所以你覺得自己的日子不白活。雖然地球缺了誰都會繼續運轉,但你喜愛的這件事情,卻好像缺你不可,不管是苦是樂,它使你的人生有意義。這個觀點很有趣:大部分的大忙人都渴望退休享福,但真的一退休,總覺的百無聊賴,日子再豐衣足食都興味索然,反倒願意回到從前有事可做的生活,終於明白自己從前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便印證了這個道理。
有人關心你,這一點更重要。正在熱戀中的人,沒有人覺得活下去沒意義;即使運氣再壞,狀況再差,如果能對所愛的人好一點,誰不願意努力?生活幸福家庭中的人,也很難唉聲嘆氣,嘟嚷著活著沒意義。
願意承受遭遇,則是一種來自心理的力量。我們看到「天生真的很倒楣」但卻樂觀開朗的人可多了,像天生又盲又聾的海倫凱勤,像前輩作家杏林子,像自小得了肌肉萎縮症朱仲祥,他們活得比所謂的正常更樂觀,更積極,就是因為他們接受命運,願意承受遭遇,才能絕地逢生,激發面對挑戰的勇氣。
佛朗克是個猶太心理學家,曾被納粹送入集中營,是大屠殺中的少數生還者。他說,他初之所以能咬緊牙關活下去,就是要活著,為這個慘絕人寰的浩劫做活的見證,所以他找到了意義,逃出魔掌。
其實,像佛朗克一樣立志逃出納粹,見證歷史,後來變成赫赫有名的猶太人很多,有音樂家,有詩人,也有文學家,但其中卻有相當大的比例,在老年時選擇以自殺做為結束人生的方式。為什麼當初願意承受遭遇,後來卻不能在日子變得平順後自處呢?
我想,人生的意義,並非打終身預防針—一旦尋獲,永遠免疫,也許他們在暮年時缺乏了可以互相關心的人,也許他們發自己在一連串奮鬥之後已沒有奮鬥的目標……總之,只要有一口氣在,想活得有意義,還是得找到踏實的理由來肯定自己,否則很容易被虛無侵蝕,使痛苦壓得喘不過氣。
佛朗克先生畢旣是個猶太人,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他沒說到,人生有沒有意義,和你過得快不快樂,到底有什麼關係。
其實即使有事可做,有人可關心,也願意承受過往遭遇,若過得不快樂,我們也會感覺到疲憊不堪,人生也會變成無法承受之重。
我想為「人生的意義」加上第四項的意義:如果你能找到一樣讓你覺得活著很快樂、讓你能打從心裡微笑的事物那你的人生就是真的有意義了。
對我來說,能讓我微笑的事情很多,未來必一定要登大雅之堂,是寫作、是舞蹈、是頓美食,是場電影,是一本書,是一隻心愛的寵物,只要能讓我會心微笑,我都覺得,此時此刻的生活,多麼有意義。 畢竟,只有讓生活有意義,才是我的責任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