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周日好:


  我有時會不禁懷疑是否只有我對人生比較有迷惑,當孔子說「四十而不惑」時,其心境是否與當代人相同。從小我就自己鑽研心理或勵志書籍,試圖為自己解決一點無所依歸的惶恐,至今已是四十歲,但還依然會為自己「爭不爭氣?」、「上不上進?」而有所困頓。


  我平常嘻鬧迎世、笑口對人,但每每在心中感受到的從前暑假將逝而功課未寫的不安,還有面對人生試卷,滿目陌生,題目盈紙未竟的焦躁,所以我在信上會勸大家放輕鬆、多休閒,但我做是做了,心卻不曾寧靜、舒坦的。


  昨日與阿忠談論是否有新計劃,他勸我再考試,我說「我了解自己」。我邀他爬山,要他休息,但我知道這只是一時的心態,我們還猶自有心思與企圖。


  以下的文章,有點為我們爭論的「為與不為?」,「為學或為道?」,找到一種可信又平衡的說法,人不可能完全停頓放下的,但也不能永遠追逐、忙碌。或許暫時撤退是為了重新出發,我們看了後,再想想!


 並與朋友共分享其中的智慧。


  克偉 


 


 


【生命智慧談老子】


暫時撤退是為了重新出發  ◎曾昭旭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四八章)


 


對於世人的執著貪慾,結果造成人生的忙、累、煩惱,老子提出的藥方就是從複雜紛紜的人為造作,一步步退回清靜自然的人生本貌。


老子首先提出看待人生的兩種方向完全相反的「看法」,就是「發展事業」(為學)與「回歸生命」(為道)。發展事業當然會涉及知識的規畫、體制的運作、資源的匯集、成果的創建等等。這都一定是由無而有(創造)、由少而多(累積)的努力過程,所以也一定是服膺「加法」(日益)。


但回歸生命卻不同,它崇奉的原則卻是「減法」(日損),是要將堵塞在生命內部的既成知識、過往經驗,一度攀登的高峰、曾經獲得的光榮,都要一一忘記,全行放下。這當然不是朝一夕的工夫,所以要像刮除陳年鏽斑一樣,今天磨掉一點,明天再磨一點(損之又損),一直到日久功深,完全刮除,而恢復生命清通自在的本來面目(無為)為止。


須知人要將自己的生命修養還原到這個地步(無為、無造作、無污染),人才能恢復生命百分之百的活力。這時再出門應世,承擔世間種種事業,就不會累、苦、煩惱了。也就是說;得先無為了(恢復健康了),才可以無不為啊!(無論承擔什麼事業,都不會累。)


從以上的簡單解析,我們也可以順便澄清一點世人對老子的誤會。老子其實並沒有藐視外在的事功,也沒有叫人遠離人間去做隱士。老子勸人放下的也不是客觀的知識與業績,而只是人們對知識功業的執著留戀。


原來會造成人生的忙累煩苦的,並不是客觀的工作負擔,而是人主觀的的夢想貪求。正是這一念之私,才使人該休息時還打拚,明明已經足夠還要更多,才使人在無窮追逐中超出了體能的限度而疲累,遠高於心力所能自主的範圍而患得患失,完全感受不到這樣打拚的意義而憂疑後悔……真的,如果人不貪心,就自然會適可而止,也容易明白人生的意義在過程的真誠參與而不在結果的占據擁有,便也能夠樂意將自己創造出的業績光榮與世人分享,而不必計較你多我少、誰贏誰輸了。


這樣一種坦蕩無私的心懷(無為),原是人人天生本有的。不因在人生參與的過程中,一不小心顛倒錯亂,才漸漸染上欲些執著甫較的塵垢罷了!所以才需要做建一番損之又損,刮垢磨光的修養工夫,目的原是要幫助人重新出發(無不為),又那裡會勸人消極退縮、放棄人生的創造發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song006633 的頭像
    davidsong006633

    金門克偉部落格

    davidsong0066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