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始終都在-「當愛來的時候」觀後感
無論你相不相信命,人生絕大多數事,出生時就決定了大半,出生的時機、家庭與國家情勢…,這是你所無法改變的,何況基因侷限你的性格、智力與能力,所以「當愛來的的時候」劇首與劇末都決定於「出生」這事,劇中人困於性格、智力與能力,愛只能虛弱、卑微、含緒又委曲地表達,有愛,但被愛的人感受不到,甚至逃避、閃躲或厭惡,以至於人人都在等愛來,但愛始終都在,只是……。
戲中女主角來春,常常喃喃自語「我喜歡陽光的感覺,但天空總是陰陰的」,「我喜歡家的感覺…」、「我喜歡被人關心…」,其實最真實的感覺應該是「我喜歡被愛的感覺。」,有愛就有感覺,有感覺,則如鄭怡「心情」這首歌的歌詞般,可以用想像的心情,陰天依然有晴天的心情,愛來的時候自然會知道!
戲中的故事,屬於金門、屬於台灣本土,也屬於鄉土傳統下的芸芸眾生,有歌仔戲裡哭調阿的悲鳴「這攏是命運欸創治啦!」,也有希臘悲劇中眾神無可挽回的結局,也是我們難以面對的宿命式角色,人人都想掙脫命定Destiney的綑綁,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
戲中女人個個形象凸出,愛恨分明,又果敢堅決,而男人呀!從阿公、黑面老爸到小嬰兒,不是默默無為,就是優柔寡斷,不敢抉擇,總讓事情發生至不可收拾,阿公也只會說「待誌都已經發生…」,黑面老爸也只喝酒、發怒,唱首明嘲暗諷的「家後」暗爽在心內而已,而小男孩在媽媽的陣痛流血中誕生,有著小雞雞的優勢,讓人歡喜卻不明所以,智障的叔叔養雞而不照顧,畫圖而不知其意,都是這樣的隱喻主宰了所謂傳統的「父權社會」,男人無為無能,而女人傷心難過,雖然彼此相愛,卻無法讓彼此明白愛是什麼。
張作驥導演刻劃傳統下的愛的無力與蒼白非常到位,尤其藉著黑面老爸與智障叔叔回到金門老家,酒後黑面訴說委曲,表露無奈,終至吐血後就醫,無言昏迷,癌末而終,這意象再清楚不過,傳統下的男性角色承擔傳宗接代,維繫家族生計與榮辱,有淚不輕彈,有血肚裡吞,女人則包容忍耐,支撐大局,危機時刻認清命運如此,時局如此,勇敢面對,黑面小老婆子華,在兩派黑道爭鬥不決時痛快一槍,見證了「性別主流化」時代的來臨,誰管你有沒有小雞雞?
看著、看著主角們各自委曲,各自悲鳴,我們在傳統中走過,在家庭中期待愛與關懷,難免情緒波動,幾次淚為之奪。尤其我想起沈默的祖父,老講著「這是嘜怎樣講…」的老爸,我都懂了!
大家都感覺委曲,大家都期待關懷,但愛在傳統的框架裡,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只是愛著,從不發聲,愛始終在,只是沒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