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娃娃谷
大一迎新時就來到娃娃谷,當年不知為什麼那裡叫娃娃谷,以為是救國團搞的童子軍命名,或是一大群小朋友喜歡來的地方,所以才叫「娃娃谷」,問了問,才知是那裡有許多青蛙、樹蛙,群蛙鳴叫聲若「娃娃」,故名之。
那時從台北火車站邊的公保大樓搭車到烏來,感覺真是漫長,到了烏來又為了省錢,沒搭乘小火車,從烏來市區又走到娃娃谷,走得腳酸又疲勞。
不過,那山路上瀑布連串,山泉淙淙,流水潺潺,路旁野薑花盛開,原始的風貌,自然的鄉野,讓人感受到山水迷人的環境氛圍。
二十年前這裡的山很幽靜,水極清涼,山路蜿轉溪谷,青山夾峙,一線藍天,一條綠水,幽花迷徑,飛泉洩地,我們新鮮而青脆地迎合著山水滋味,笑笑地走過一路的流瀑聲。
那日我突然想到了山水的記憶,忍不住就朝著山的方向走進水的流程。
烏來?「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山水叫「烏來」,叫人不要來?但可否再來一遊,走走年少的路,中年的心可還記得路在山的那個轉折處?
到了!遠方瀑布傳聲招呼,很熟悉的水擊拍崖墜谷節奏。遠處隱隱如長絲垂懸!近處朗朗若長河倒掛!
走過的路不少,經過景很多,但我不會刻意去記得山水的名字,也不懂得描繪走過的路徑,山與水間只要有我在,我都融入其中,忘情山水。
人生除了家,一切的路都是路過,所有的景都是曾經,一山走過有一山,一路走來還一路。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是舊時路,走過山洞,景色還是那麼熟悉,而心情卻有些久遠,明亮交錯中迷朦了起來。
往「信賢舊路」的吊橋似乎剛翻新,以前是柏油漆過似的黑沈沈木橋,而今有造型、有圖繪,就是不見人影穿梭。
過橋循著溪畔環山步道前行,大大小小小瀑布連亙錯落,有些取其隱義,如第一座遇到的昇龍瀑布。
還有其後的飛龍瀑布、潛龍瀑布,通天瀑布。
有些取其形似或具象,如大肚瀑布、石牆瀑布。
有些以抽象之數目卻採社會寫實名之,如「信賢步道」快到底的「夫妻瀑布」、「公公瀑布」。
瀑布本無名,大自然流水隨意流淌,從山直下就是瀑,從地而出皆為泉,前些日子來還只是路旁野溝,山下飛泉,今日卻讓人各就各位,自然無語,記得也罷,忘了也好,他日相逢山是山,水還是水。
山澗芳菲,水側野花,在在都有其可觀處,或長絲吐蕊,或紅珠漫生,細視凝望鮮花小草細緻迷人。
或許近來的暴雨頻仍,洪水奪溪掠途,挾沙含土,斷樹裂石,流瀉泥淖樹石於道,參差起落路不平,不若往昔平平坦坦一直來。
腳程約一小時許至「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雖稱「國家森林遊樂區」,惟對比昔日青山綠水無價,今日不啻政府攔路收錢,坐地賣票,以「大地之無盡藏」為資本,向小民「留下買路錢」,好吧!假日八十元,平日六十五元,台北縣民半價優待。
進入熟悉的娃娃谷,見不到熟悉的「樂水橋」,水流橋不見,橋竟隨水流!氣候與環境的變遷遠超過人所預想。
好在,山水還在!人情還在!石頭還在!信賢瀑布隆隆聲勢依舊,一對新人在我們年少時盤據嬉遊的石頭上拍照,我們那般年輕時也在那兒吸收芬多精,說些清新如水般的話語,然後也在這兒拍照留念,眼前景,憶當年青春正盛,心情方鮮呀!
現在有人管理,為了安全理由,水不得進,石頭不准攀登,但管理人員衝著如花美眷巧笑倩兮,也只得和氣又客氣地說聲注意安全。
我喜歡過去的娃娃谷,這眼前的「內洞國家森林」充滿了國家管制,山水有其法則,水有流處,山有走勢,在山水交會處,產生了獨特的美景。
以前與一群同學、好友春日踏青,春雨紛紛,雨絲飄飄,人在春山中,那管雨絲竄流髮際,走山踏水,青衿談笑,紅顏歡唱。
閱盡三層瀑布的「信賢瀑布」,吸納了陰離子,飽含了芬多精,精神振奮些,感情迷惘點,天色漸暗,快步下山。
瀑布水流出口與南勢溪交會,清濁互見,碧綠處如玉,混濁處如漿。
待走至烏來瀑布時,天色幾已全黑,一隻金黃毛色貓咪,親暱地走近我任我撫摸,別了咪咪!再見「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