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情隱隱人孤單
「誰要是毀了他這份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邱如白
國中時候曾依五言絕句的格式試寫古體詩,雖然不懂音韻,不知規則,就只是五字一句,四句成「詩」,寫成後卻被同學起哄拿走,在國文課時交給老師解析,老師煞有介事地將之抄錄在黑板上,讓我羞赧地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這詩是我自以為是的「情詩」,欲言又止卻藉詩言情,老師儼然國文教學般,將詩解析其平仄、壓韻與意義,最終別有所指地說,詩中有「春」字,古人寫詩,不敢隨便提「春」字,用之宜慎,不可亂用!
看「梅蘭芳」一劇,讓我想起這迭事,又想起歷來文人惜春、懷春、傷春、悲春,甚至思春,無不隱約含緒,意在言外,古「閨怨詩」作者大都為男人,揣摩女人纏綿情意,陰柔內斂,訴哀情、歎別離,吐怨尤,孤寂芳心,落寞衷曲,這種種模擬將女性的喜、怒、哀、樂描繪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以男飾女不僅形似,而且傳神動情,在京劇中以「梅蘭芳」為翹楚,梅蘭芳是個烙在時代的名字,雖然在現代來講,這是個具有戲劇意義的劃時代人物,就我來講,但曉其名與大致的歷史地位,卻從未知其詳,概略懂得他擅演國劇中的旦角,不僅揣摩其神態,而且比女人更女人,在舊時代中另開京劇新局,乃一代宗師。
我們瞭解一個女人的心思嗎?不懂!真是不懂!但聽說梅蘭芳懂!可看了戲,卻覺得他好像也未必懂!不然不會讓兩個女人都為他流淚,不是有人說「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嗎?又或許也只有男人才能真讓女人流淚!?
導入正題,此戲挺有味道的!有老北京的京味,劇中人所說的「老北京腔」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異國風味,還記得我十幾年前初到北京,聽到京片子,一時間自己講話都覺得有氣無力,十分的小家子氣,說起話來有點「邯鄲學步」,土味十足,可偏又還得加點捲舌,所以聽戲中主角個個挺個身段說京片子,還真有點味兒!
年少的梅蘭芳柔媚十足,不免帶點「娘」味,眼中含情,手勢帶意,身段裊娜,款款皆戲,搭配硬裡子演員所飾的「十三燕」,戲劇張力緊繃,言語對話,暗藏機鋒,新舊對比,老的好面子、愛虛榮,總擺個臭架子,粉面齒白小畹華,卻是柔中帶勁,另有堅持,幾場男女對戲,讓不懂京劇的我,也不得不大嘆聲「好」呀!
我喜歡看女人,但看一個男人扮女人,除非其已臻藝術境界,不然實在難以令人有欣賞之餘地,戲中少年梅蘭芳,好個漂亮的「畹華」,就有了這本領,讓人在其低首垂眉,腰款輕挪之際,眼為之轉,心為之蕩。
當然女人終得要女人來演,陳紅飾演的梅蘭芳老婆「福芝芳」,好似個護家的母老虎,那架勢、那口氣,真似個一家之主女英豪,使溫和含緒的梅蘭芳頓時如依人小鳥,但她真是愛梅蘭芳的,不離不棄,始終照顧著他,得妻如此賢慧,縱然少了溫柔,但浪漫有時,偶或得之,人生還是需要埾實的力量支撐的。
章子怡所飾「孟小冬」,以女人京劇中的「須生」(老生),號稱「冬皇」,與常飾女人的梅蘭芳,顛倒鸞鳳,你演男來我扮女,遊龍戲鳳來齣「梅龍鎮」,實在是有趣的組合,玉嬌龍的口白讓人心儀,演出孟小冬英氣爽朗,實在好看,若家有母老虎遇此帥俊佳人,不心神蕩漾也難矣!
戲中最讓人贊賞的大款對戲,福芝芳找孟小冬為愛談判,一方面是劇本寫得好,對白有趣、互動有味,具幽默與急智的內涵,對話裡火花四射,再者是兩人口白漂亮,聲線迷人,都是當紅女主角,演來如高手對打台,高潮跌起,個人以為,還是陳紅演得地道,讓氣氛在僵持中見到真情流露。
前三分之二都有好戲,其中梅蘭芳如師亦友,似兄亦伴的「邱如白」(孫紅雷飾)也是戲精一個,他主導著梅蘭芳的一生走向,如水載舟,如水覆舟,一廂情願的安排也讓梅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
戲末幾段如美國巡演,雷聲大雨點小,讓人弄不清為什麼美國人會喜歡他的演出,至於日本人「田中隆一」少佐對梅蘭芳的愛慕與愛護,有點讓人不知所措的舉止,很樣板的情節,雖然最後甚至為了梅蘭芳而自裁,但究竟是頌揚了梅蘭芳,還是抬舉了日本人對藝術的追求,實在是亂彆扭的!不合情理的事就不自然,不自然就容易矯情。
至於男主角黎明,似乎受了前頭所述梅蘭芳大伯戴的「紙枷鎖」影響,又或是戲組為了取得梅蘭芳後人諒解而不敢太彰顯梅蘭芳的感情世界,除了年少時的替身舞台表演外,梅蘭芳的表情從頭到尾平穩中和,不徐不火,有如儒家君子,卻也讓人連想中國文化中「虛偽的禮教」,讓人總得揣個架子,戴著臉譜,只能依著規矩與家法行事,浪漫屬於想像,情感得識大體,真教人累得很呀!
總的來說,戲是好戲,人是好樣,大夥兒都認真扮戲,客倌們賞個臉吧!
梅蘭芳官方網: http://meilanfang.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