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戰士的快擇—「來自硫磺島的信」觀後感


  金獎導演老牌牛仔克林伊斯威特執導【硫磺島的英雄們】後,又另以戰敗國日本皇軍的角度拍攝【來自硫磺島的信】,同樣以二戰時硫磺島戰役為背景,但此片不以戰爭場面為訴求,而是以人文角度來探討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在一場戰役中顯現的人性衝突與無奈,比起【硫磺島的英雄們】一片更有細緻的人性關懷與文化對比。


  硫磺島日軍指揮官粟原忠道是個留學美國的外交武官,學識淵博且待人寬厚,他喜歡美國文化,但忠於他祖國日本,這樣人擔任美日硫磺島戰役的守軍主將,在彈盡援絕,四面楚歌下,又得兼顧部屬安危與國家守土重責,那種煎熬與沈重可想而知,更何況他深愛他的愛人,在戰爭中依然不斷寫信回家,夜夢返鄉,留戀妻兒、故舊,但真實的戰場上,大敵當前,戰情吃緊,加上領導軍官意見不一,縱有誓死捍衛的決心,但大勢已去。


    另一位主角是被強制徵召當兵的西鄉,他熱愛他的妻子與剛出生的兒子,無心戀戰,一心想活著離開戰場,不管長官們自殺殉職的命令,兀自遁逃求生,看似貪生怕死,卻真實反映了平凡小人物追求人生基本幸福的心聲。


    小時候看愛國電影,那句「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聞之令人氣血賁張,誓死效忠,若這是場面對敵人侵略,不抵抗則國滅家亡,當然人民必然得奮起救國,可是若是面對一場必死無疑,又毫無勝算的戰爭,我們設身處地想想,你又會怎麼想、怎麼做?


    死生之事大矣!這部片,對死亡的看法,美日殊異,日軍若任務失敗,無論對錯,一概要求自殺殉國,美軍在戰場上一人受傷,同袍拼死犯難亦得救援,縱然死傷數人亦無反顧,因為這是人道精神,日軍戰場上高呼天皇萬歲,沒有個人意識,只有國家使命,人只是服從的客體與工具,此片也在情節上透過西鄉、清水與西竹一等人縯繹了這種愛生惜命的觀點,對比「折缽山」戰場軍官因為失守就抗命自殺,還有伊藤中尉企圖殺逃亡士兵,最終還身負詭雷企圖與美軍戰車同歸於盡,還有准將、林少將等對「坑道」戰術運用的不以為然,可以看出兩者的巨大差異。


    這部片雖然設法以日本皇軍的角度來拍攝,但是還有以美國人模擬日軍觀點來寫劇情,或許是基於對戰敗國死傷軍人的憐憫,不提及發動戰爭的不義,而偏向人文與人性角度的寬容,劇中的粟原溫文儒雅,對愛護部屬,體諒其心,感覺到人與人的溫暖,不像我們印象中的「日本軍閥」。


    或許戰爭使人性扭曲,兩方對戰,只有有一種目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戰勝的最高原則下,人人都只是戰爭的工具,日本人急躁的性格,表現在戰爭中,就是以牙還牙,硬碰硬的灘頭對抗,不習慣坑道中的隱忍與潛伏,所以准將、林少將才會在戰爭中不服粟原指揮,伊藤中尉不恤部屬性命一昧求戰。


   有美國背景的粟原中將,與奧運馬術金牌西竹一,志同道合,都深具教養,善體人心,雖然死生有別,但都顯得雍容大度,極有品味,這是不是種美國偏見呢?或許吧!這是美國導演下的理想型日本軍人,不見得符合皇軍標準,卻活得有人味,有情致。


    「兵者不祥之器」,人在戰爭中必需要強制去除人性的諸多美好德性,如溫柔、慈悲、寬容、體諒,而只能顯示出戰士無情、兇狠、殘暴、冷酷…,上天有好生之德,和平時的好生,在戰時反而是被壓制的情操,「清水」如此,但他投降被美軍槍殺,西鄉懦弱貪生卻幸運連逃數劫,終而獲救,是反諷、是對比,還是戰爭無情、無常的寫照,導演沒說的,在我們心底都有答案。


    灰色調下的硫磺島戰場,除了鮮血與火花是彩色的,其餘的都是灰暗低沈的陰霾氛圍,戰爭群生都是人子,每個人都是家人所愛,都擔任許多愛的職責與任務,但在戰場上無名的戰士,無聲無息倒下、死亡,他們只是國家或政客的工具,無形無象。


   值得深思的好電影!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song006633 的頭像
    davidsong006633

    金門克偉部落格

    davidsong0066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