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由
一方土養一方人,小小一個島,不大的地方,不多的人,這裡的人情故事可真不少。
回到家鄉,有時面對周遭鄉親,都會有點錯覺,好像許多人都長得那麼有點像,像自己、像親戚、像鄰人,像同學…,總之就像熟悉的人。
小島小村莊,大都是單一性氏成一自然村,城市裡的人也是從周邊村莊來的,互相聯姻,相互交誼,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牽親帶故的,所見來人,先不必問他是誰,貴姓大名,彼此五官就有點相似,尤其是口鼻部,不知為什麼看來就有點故鄉味,再加上講話的腔調,說話的神情,那就更是雷同了。
現在所居處,隔音不是很好,隔壁或樓下隔人講話聲常清晰可聞,還沒進門,於樓梯間聊天,我在屋中,常誤以為是我媽或小妹要進門來,可原來是隔壁阿嫂或樓下小妹的講話聲。
雖是小地方,可大家講話的聲調都極高,或許是地廣人稀,大家說話都極為豪爽,音調朗朗率直,聽來親切,可是若彼此討論激昂,旁人聽來就似爭吵般。
大家可能是親戚、朋友,或許都是一家人,可是大都不會太強調都會的形式性禮貌,不太說早安道晚安,彼此打招呼也很直接,點頭或微笑示意,連小孩子對大人問候都極含緒,不太懂人情互動的儀式,與我小時候的應對沒兩樣。
或許跟高梁酒一般,看來清清如水,毫不起眼,可酒席喜宴中,原本沈默不語的一群人,經由敬酒,彼此就產生高濃度的交流,你一杯,我一盞,「雞頭魚尾」乾三杯,那豪氣與狠勁,真與平常樸實、古意的樣貌大大不同。
畢竟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個門,我們家人許多的個性,在互動中其實大同小異,連「惡小神」的時機與狀態都一樣,有時鬥嘴、有時爭辯,然後彼此指責說,你還不是一樣,最後再歸咎說,都一樣啦,誰也不用怪啦!
在異鄉見到鄉親自然親切無比,可在家鄉走來走去都是熟悉,對好似回到小時的我來說,我頓時又變成「小漢」了,住居擺飾不僅爸媽有意見,連隔壁阿伯都來參一腳,都得聽!
或許人要走出去,再回來,才看得懂自己來自何方,處於何地,也知道以體諒的心來看待自己與家人,故鄉血緣,吾土吾民,都是我情感的緣由所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