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理性觀察,感性體會--「如何培養美感」讀後感


一、天地之間,美在斯矣!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純粹來自心領神會,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美是一種心靈自由自的狀態,不拘一格,自具姿態。


但美若只就心靈不論形體,則太過唯心,也太抽象與私心自用,無法讓人感同身受,並且推己及人。


美可以理性分析,也可以感性體會,理性與感性之間,就是個人領悟與觀察的地方,也是這本書所稱美感培養之所在。


美學,也可謂美育,全稱應為「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據 蔡元培 先生的解釋:「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的,就是美育。亦有論著認為,美育的要義「在乎發展被教育者的優良情感及藝術活動......一切感情生活的陶鑄,應使其充份合乎美學的原則」。


本書作者漢寶德先生畢生致力於美學教育的推廣,其《漢寶德談美》、《談美》廣受大眾好評,繼而推出這部落實美感行動的指導書,以實例引領讀者重新認識美感相關概念,從基本的美學理論,再加上應用活化,以書法、燈具、家具、建築、彩瓷等實體物品來欣賞,啟發人們對美感的真實感受,呼喚美的本能與直覺,再藉以培養全民對美學創作與美學眼光的能力,非常值得推薦。


 

二、文學與感情之美感對立

美如果沒有方法、沒有理性,沒有一種放諸天下皆準的法則與原則,可能就會成為純粹文學的論述或感情的紓發,人言人殊,相對或對立,矛盾又合理。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美一但設立絕對值,人性就產生了對立,因競逐美而爭鬥,求之不得就陷入精神分裂,本我的慾望,在自我的限制與困綁中不得自由,卻又要追逐藝術超我的美麗標準,所以西洋文學與藝術以黑、白天鵝來隱喻這樣對美的對立與執著,所產生的美、醜既對立又結合的特質,在芭蕾舞劇「天鵝湖」中「Swan Queen」最美,卻也是黑暗之魔「黑天鵝」的化身,充份展現這樣既分離又融合,相互矛盾又彼此一體的矛盾與衝突,雖然戲劇,卻也是心理、人生與哲學的具體呈現。


前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y Grove)曾說過:「唯偏執者得倖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我們雖然稱讚溫柔、謙恭,禮讓又體貼的老實人,但老實又謹守本份未免無趣,藝術在變與不變間,自有偏執,追求美好、極致的技巧與完美展現,讓人癡狂,為了止於至善,就不得不偏執到底,專注、著迷若入於魔道,所以漢寶德先生將美設定為形體之美、外形與器皿之美,不定於精神與內在對美的偏執與追求,即在此意。


三、培養美感,踏上美的初階


漢寶德先生稱本書「是希望利用教育的手段縮短這個轉變的過程,使這一代的人,至少是下一代,就能有掌握美感的能力。」,我觀看本書感受到漢寶德先生誠摯的意願。


昔日臺灣辦選美活動,打出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美就是心中有愛!」,我認為美感的培養也在於這種單純又直接的動機,因為我們心中愛美,這美先來自心中意念,出乎本能,所以見美人,賞美景,觀藝術,心中自然有美的感動,口中驚嘆「好美!」,這樣的心領神會,意合情牽,當然帶有美感的因素,我們愛美,知道美在何處,只是說不出個法則,講不出個所以。


本書不倡高調,不求深奧,就教我們從自然中學習,從生活中賞析一切美的事物,在美的環境中養成「眼力」,培養對美的品味,引導讀者找出美的基準,分析其自然形體規律與特性,花的顏色搭配與外型自有造物者的幾何秩序與設計奧秘,可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宇宙萬事萬物皆然,由小東西可觀知大千世界,由近處就可證修無上心法,美就是如此見微知卓,無比奇妙。


四、美從單純、素樸開始


美學在沒有經過訓練與瞭解之前,似乎屬於廟堂之上的高深言論,一般難以窺其堂奧,但本書告訴我們的美感本能很容易為繁複的添加物所蒙蔽,拋棄了我們原來對美的素直之心,則就如老子說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讓人迷茫於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卻沒有直指本心的感動。


這也就是極簡主義興起的主因,越簡單越高貴,越單純越美好,在簡單中越能發現質感的變化,縱然一堵白壁,也會使你有感覺,甚至感動,時間醞釀,風雨侵襲,水跡灰抹,時光流痕,在在都讓一堵白壁多彩多姿起了,這樣一說,素樸來自單純,來自感情的體會,然後我們可以看一棟房子,如金門傳統閩南古厝,白壁紅磚,燕尾馬背,形式相似,卻各有結構上差異與生活的機能擴展,若加上風來吟哦,光來灑落,真是美好的風景!若再臨一個傳統聚落,觀察一整個村莊的閩南古厝,有一致的樣式,卻有不同的建築語彙,美感就在這和諧勻稱的建築風景裡。


美就是這麼單純,甚至連美的初階,也不外清潔、一致、秩序等人生基本的道理,清朗潔淨的環境,簡單樸素的擺飾,就是美感培養的良好基礎。


這讓我想起論語中子夏說孔子繪畫之道的故事「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單純清潔美之始也,孔子如此感嘆,漢寶德先生也這樣說。


五、更上層樓的美,由簡而繁,由繁復簡


但天地萬物,有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之而生生不息。


美不止一端,不能過分強調簡單,單純不等於單調,一致不能只是單一,所以通俗美學講究「變化中有統一,統一中有變化」,這也是書中提到了「秩序是在多樣中建立規律」,古詩「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同中有異,異中求同,這大千世界本就大不同,和而不同,同有其異,在相似律中求其韻律,求其協調,求其相互搭配,相互映襯,繁複中對稱或對立的柔和和諧。


書中這敘述,可以是音樂,可以是建築,也可以是生活實景,也可以說雖是人為,卻也是自然美感,就如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傅雷說:「理想的藝術總是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風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境界。一露出雕琢和斧鑿的痕跡,就變為庸俗的工藝品,而不是出於肺腑、發自內心的藝術了」。


六、理性觀察下的美


書中指出古典美學中,比例是美的根源,大凡美的事物,我們簡單直稱其「好看」,好看者符合比例,人重五官表情之美,「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比例適當就生美感,我們常常說某名模「九頭身」,稱讚某帥哥玉樹臨風,莫不是身材比例適當而具有外型上的美感之謂。


黃金比例者,竟然接近數學算式與幾何解答,理性的解析美感都是感性所繫的形體之美,從美女玲瓏有致身材到雄偉壯觀的凱旋門都符合這比例適當的黃金比例。


理性與感性在美感之中原來都是互為表裡,這是對我的重大啟發,理性不是美感的障礙,感性也不是理性的對立,一切美感的形成,大都植基於理性,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美感經由文明的陶冶,用來判斷生活周遭的人、事、地、物,理性歸納、整理,就會產生比例、對比、調和等原則,在感情上我們覺得美,在理性上也會符合相關的原則。


七、欣賞美的形態與意象


本書後半段輯二,漢寶德先生以藝術鑑賞家的專業引導我們一一欣賞瓷瓶、茶杯與茶壺、椅子、彩瓷、室內空間與燈具的相關美感知識與技巧,他使用習例說明,也就是選擇一些他認為合乎美學原則的作品為例子,並加以分析美的結構與形態,以對比與比較的方式,讓讀者一方面自視覺觀察所得之感覺,到理性分析所得到的心得,合而完成鑑賞的過程。


這些知識與技巧誠然是大家精湛之言,但對美學門外漢的我來說,著實有點吃力,古董字畫我太少接觸,建築結構我不習於解析,精細古壺、彩瓷對我太陌生,所以只能略知有無,不敢談領悟,一接觸實體,只能就其形貌瀏覽一番,但知其非俗物,卻無法品評。


不過,漢先生說單純是美感的初階,簡單中才能發現質感的變化,凡器物、建築符合視覺比例,合於人體工學,對稱、和諧又有韻律,那就是好看又好用,符合美學觀感。


我發覺漢寶德先生喜歡簡單大方的樣式,顏色單一而溫潤,符合比例與對稱原則,他的美學評價自然就高,這就是所謂時下所謂「極簡主義」或「減法人生」,也是道家所說「反樸歸真」,漢寶德先生的美學指導,讓我相信美來自單純而真誠的心,再加上理性的觀察與感情的體會。


九、美在於親身體會,用心感受


美無所不在,只要以人的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看、去聽、去嗅、去嚐、去感受,一定都會感受到美的意象,或許我們只能簡單說:「好聽、好看、好吃、好聞、好摸…」等直樸字彙,但這都是來自於對美的感動。


但美有層次,美有高尚與庸俗之別,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深刻體會方能有長遠的感動,這本書教了我們這樣的道理,也給了我們走向美學的基礎教材。


書中提到「美學家都承認拋開內容,才能有美的觀照,所以美只有外在美」,但並非所有的美學家都這麼認為,中國美學開拓者 朱光潛 先生就說:「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而這種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實際人生有一種距離;美感與物關係是交感共鳴,而顯出美的形象從消極來看美感不帶意志和慾念有異於實用態度」,未受美學薰陶前的我們,可能直接訴諸感官,但接受美學自然有別於此,可以昇華,也可以轉化,形成自我人格的一種潛在本質。


十、感動與感觸


閱讀此書是種新鮮的體驗,漢寶德先生以他多年的美學專業的觀察,讓人深入去瞭解我們習為常的觀感偏見,在我們熟悉的臺灣,有些事讓人驚豔,有些人讓人感動,有些情境使人震憾,有些規劃讓人嚮往,但也有讓人感嘆的失敗,使人沮喪的改變,我們必需珍惜現有的資產與特質,但我們也必需要預防粗心的疏漏,讓環境破境成為國際人士眼中的「豬舍」與「鴿籠」,使美麗的寶島成為髒亂的浮島,這都不是符合美學的要求!


本書引導我們以精細又多情的眼光來看台灣,我們以自為台灣我們不僅熟悉,也懂得台灣之美,但其實只是片段的體驗,零星的感覺,要談整體似乎不易找到體系與脈絡,但透過他的解析,一樣的台灣,卻讓人有美的驚豔與感動,個人曾多次攀登台灣高山,同樣一座山,上下垂直竟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的植物林相,氣候多變,風景殊勝,讓人體會山川壯麗,氣勢非凡,閱讀此書如登台灣高山,往往能從不同的高度與角度來觀察台灣、欣賞其美,我從中明白台灣這土地所蘊育的風土民情與無限潛能。


台灣的美隨著人民教育程度的提昇與經濟的改善有大幅的向上攀登,就如前日網路報導臺北市是世界十大最忽視的城市一般,臺灣的美是需要我們來維護與提昇的,培養美感能增進國民的素質,提高生產力與創造力,也讓人更易有幸福感。


台灣令人驚豔的美麗,可以說是多樣素材與多種元素結合而兼容並蓄,從而產生獨特又多元的台灣文化,古老的傳統產生新生的事物,中西交流,新舊融洽,南腔北調合諧成韻。


台灣正由新富走向成熟社會,無論人民出國觀光,或外籍旅客來台灣觀光,應由走馬看花式的「俗擱大碗」,走向深度旅遊的文化觀光,我們一方面創造優質的生活環境,一方面營造舒適的生活空間,讓人民學習增養美感,觀賞美的事物,創造美的環境,經營良好舒適的人文環境,讓我們擁有一個更美好的台灣未來。


十一、真正由生活領悟美


美存在具象物質中,也存在於心靈精神裡,若生活沒有美的感受與美的影響,一切都會趨於單調平板,不知人生目的為何,營營苟苟謀生而已。


我自覺自己平庸無奇,日子過得淡漠而凡俗,但舉目四望,別人的生活我也深覺其無聊與反覆,人人單調而平板,有工作內容的差異,沒有個人生活的特殊與趣味,要我換別人的日子過過,恐怕小子也會煩膩不安。


沒人告訴我們如何生活,從小學到高中,教育好像試著讓我們成為一個全人,要上體育、音樂、工藝、美術,試著透過制式的教育傳達一種未來體會生活、享受生活的可能性,只是呀!我們大都是口是心非、徒具形式地受完教育,沒有幾個人真正受到影響,長大了、結婚後、加上工作,育子,有人自此數十年不看電影、不聽音樂,不欣賞藝術,沒有個人休閒,沒有特殊喜好,不冷不熱,沒有浪漫,沒有激情,一般一般,不敢與天下異,不敢為天下先,如此過活,雖淡而無味,倒也一天天,一日日,只是這就是沒有「LIFE STYLE」,所以人人不相往來,人人在一個個孤島上過相同的日子。


上一代的人費盡心血換到衣食溫飽,但他們老年生活坦然接受平靜安穩的生活狀態;但,我們受了教育,有了知識,卻也沒多少本領逃離生活的瑣碎與營營苟苟的謀生心情,大都不玩、不樂,不逃、不離,以現代的物質經營,一再不斷地設定目標來代替生活該有遊戲與悠適心情。


找不到幾個自在有味的人,太忙了!我們打個電話給別人都要擔心他們在忙,在煩、在一種永難釋懷的心理狀態,忐忑不定是未做完的事業,往前所視是難以抵達的高峰,我們無法逃脫像白老鼠不斷踩動的滾輪,每個滾輪齒牙交錯,互相傳達向前的動作,不明所以,努力再努力,向前更向前。


只是這是對的道理嗎?我們有文化嗎?我們有生活的藝術嗎?我們願意自己只是個工作職稱代表身份嗎?


當然,人生有不少無奈與現實,可是就是這樣子,才需要美來救贖我們,美和知識創新一樣,都是來自對生活與生命虔敬的回應,對世界多一點理性細膩的觀察,多一點感性誠摯的體會,就會讓人生接近美好,更符合美學的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song006633 的頭像
    davidsong006633

    金門克偉部落格

    davidsong0066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